行业动态
当前位置:首 页 > 行业动态
预制菜:风口上的美食新势力,是机遇还是挑战?
发布时间:2025-04-15 16:26:21 来源:肉类食品网 作者:肉类食品网 浏览次数:

 预制菜:餐饮领域的新兴力量

  近年来,于超市中不难发现,预制菜货架规模逐步扩大,品类愈发丰富,从经典的红烧肉、糖醋排骨,至流行的佛跳墙、惠灵顿牛排,一应俱全。电商平台数据显示,预制菜销量持续攀升,春节期间年夜饭预制菜套餐销售额突破 200 亿元,同比增长超 50%。
  预制菜作为餐饮领域的新兴力量,正以迅猛之势融入大众生活。其定义为将食材预先加工、搭配,消费者购买后,或可直接食用,或仅需简单加热、烹饪,极为便利。例如,加班至深夜,疲惫不堪时,取出一盒预制菜,经微波炉加热几分钟,即可享用一顿热气腾腾的晚餐。
  蓬勃发展,优势显著
  预制菜行业的蓬勃发展并非偶然,背后有着诸多利好因素。
  (一)政策扶持,强力推动
  政策层面给予预制菜前所未有的支持。2023 年,预制菜首次被纳入中央一号文件,提出 “提升净菜、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,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”。此政策犹如强心剂,各地政府积极响应。广东省出台 “预制菜十条”,从金融支持到平台建设,全方位助力产业发展;河南漯河召开预制菜产业发展推进会议,整合资源,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。政策引导为预制菜行业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,在生产规范、市场推广等方面指明了方向。
  (二)餐饮变革,需求增长
  餐饮行业的变革为预制菜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。连锁餐饮的快速扩张对菜品标准化、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,预制菜恰好满足这一需求。以真功夫、吉野家等连锁品牌为例,预制菜占比高达 80% 以上。同时,外卖市场的火爆使得出餐速度成为关键因素。一份普通外卖,从下单到送达,用户期望在 30 分钟内完成,预制菜简单加热即可出餐,极大提高了效率。据估算,2022 年全国 70% 的外卖商家使用料理包,预制菜在外卖领域的渗透率持续上升。
  (三)消费变化,市场拓展
  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,也促使预制菜在 C 端市场迎来发展机遇。长时间居家生活使人们更倾向于购买方便快捷的预制菜。此外,城镇化的推进和 “一人户” 家庭的增多,“懒人效应” 和 “宅家文化” 盛行。数据显示,2022 年我国城镇化率达 65.22%,城市生活节奏加快,人们用于做饭的时间减少。一项调研表明,77.89% 的消费者购买预制菜是因为其方便省时,预制菜恰好契合这部分人群的需求,市场规模不断扩大。
  (四)技术进步,品质提升
  技术的革新是预制菜品质提升的关键因素。在生产环节,真空慢煮、冷却排酸、冻干技术等被广泛应用。例如,对禽肉畜肉采用真空慢煮和冷却排酸工艺,能最大程度保留肉质的嫩滑口感和营养成分;自热火锅使用 FD 宇航冻干技术,在 - 68 摄氏度下低温干燥食材,遇水后口感还原度达 95% 以上。在运输环节,冷链物流的发展确保了预制菜的新鲜度和品质。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持续增长,2022 年已突破 4000 亿元,为预制菜的全国配送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  (五)资本注入,加速布局
  资本对市场的敏锐度极高。预制菜的火爆吸引大量资本涌入。2018 - 2022 年,预制菜市场共发生 119 起投融资事件,涉及金额 93.9 亿元,厚生、红杉、高瓴等头部机构纷纷入局。这些资本的注入为预制菜企业提供了充足资金,用于研发、生产和市场拓展。以舌尖英雄为例,成立之初便获得 16 亿元融资,迅速在全国布局线下门店,加速了预制菜的市场渗透。
  (六)渠道多样,全面覆盖
  消费渠道的多元化使预制菜更易走进消费者生活。除传统的餐饮店、农贸市场外,现代商超、生鲜电商、社区拼团、短视频直播平台等新兴渠道,都为预制菜开辟了新的销售路径。在商超,预制菜的陈列区域逐渐扩大;生鲜电商平台上,预制菜销量持续增长;短视频直播平台通过主播推荐,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和尝试预制菜。不同渠道的融合,实现了预制菜对消费者的全方位覆盖。
  潜在问题,逐渐显现
  预制菜行业在繁荣发展的背后,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。
  (一)标准缺失,监管难题
  尽管预制菜发展迅速,但国家层面统一的市场标准尚未建立。目前,预制菜生产大多依据企业标准或团体标准,导致企业生产条件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。部分企业生产工艺落后,卫生条件堪忧;部分产品在原材料追溯和标准化配送方面存在困难。监管部门面对此类情况,常感监管难度较大,难以有效监管,这无疑制约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  (二)质量隐患,安全疑虑
  国内预制菜生产商多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,许多仍处于作坊式生产阶段。这种生产模式下,产品结构单一,标准化程度低,食品安全和质量风险较高。有消费者反映,购买的预制菜存在食材不新鲜、异物混入等问题。江苏省消保委的调查显示,29.03% 的消费者最关注预制菜的食品安全问题,包括食材新鲜度、制作流程卫生等,这也反映出消费者对预制菜质量的担忧。
  (三)龙头企业缺失,竞争无序
  预制菜行业呈现 “大行业、小公司” 的格局,市场集中度低,竞争激烈,尚未出现全国性的领军企业。许多企业标准化程度低,在生产、加工、配送等环节存在隐患,食品安全和品质难以保证。此外,预制菜依赖冷链运输,物流成本和新鲜度要求限制了配送半径,市场地域性明显。大型企业多集中在广东、福建等地,菜系也相对集中,难以覆盖全国市场,满足各地消费者的不同需求。
  (四)接受度有限,消费习惯待培养
  在 C 端市场,预制菜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有待提高。除食品安全和质量问题外,口味复原程度低、菜品种类单一、标识信息不详、性价比不高等,都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因素。调查显示,62.32% 的消费者认为预制菜口味一般,3.32% 的消费者觉得口味较差。部分预制菜标识信息不明确,生产日期、保质期、菜品成分等标注不清,使消费者难以放心购买。
  舆论热议,评价分化
  (一)评价两极,褒贬不一
  预制菜在舆论场中话题不断,口碑呈现两极分化态势。从正面来看,不少人对预制菜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。它为餐饮企业带来降本增效的可能,加速了农产品标准化进程,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饮食体验。《经济日报》发文指出,预制菜丰富了餐饮行业的服务维度,满足了市场对效率与品质的需求,让消费者能品尝到质量稳定、价格适中的菜品。在餐饮行业成本压力上升的情况下,预制菜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。
  然而,负面质疑声也不少。消费者对预制菜的食品安全、口味、同质化等问题表示担忧。有消费者反映,部分预制菜口味欠佳,与预期相差较大;还有人吐槽预制菜标识信息不全,生产日期、保质期、食材成分等标注模糊,令人难以放心购买。《中国质量报》发文指出,预制菜市场存在虚火,菜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,部分企业为追求利益降低品质,破坏了行业口碑。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 2022 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也显示,预制菜产品品质及应用场景存在侵权隐患,包括质量参差不齐、口味欠佳、标识信息标注不全等问题。
  (二)积极建言,促进发展
  面对预制菜行业的诸多问题,各方积极建言献策,助力其高质量发展。学者和专家建议,出台鼓励政策,完善标准体系,加强行业监管。例如,建立健全预制菜生产管理全过程标准化体系,明确市场准入门槛、原料标准、加工技术规程等。同时,加大科研投入,加强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,创新消费产品和消费场景,鼓励人才培育。
  网友们也在人民网 “领导留言板” 和 “人民建议” 平台积极留言。广东网友建议在美食节期间推广预制菜服务,助力当地预制菜产业发展;深圳网友希望推动 “圳味” 预制菜产业发展,帮助传统食品企业转型升级。大家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加强政府支持和监管力度,制定行业标准,推动预制菜走进社区,提高知名度和认知度等方面。
  未来展望,建议助力
  (一)趋势展望,前景广阔
  展望未来,预制菜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。政策层面,随着国家对预制菜产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,更多利好政策将陆续出台。2024 年 3 月,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,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,加强了食品安全监管,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。未来,从生产规范到市场推广,政策引导将使预制菜行业发展更加稳健。
  技术创新将成为预制菜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。在生产环节,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技术将被广泛应用,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。例如,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口味偏好,精准研发新品;利用人工智能优化生产流程,提高生产效率。在保鲜技术上,气调包装、液氮速冻等技术将不断升级,延长预制菜的保质期,提升口感和品质。
  产业链的整合也将是未来的重要趋势。预制菜企业将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,形成从原材料种植、养殖到产品加工、销售的全产业链布局。以国联水产为例,其不仅拥有自己的水产养殖基地,还与多家餐饮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,实现了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把控,降低了成本,提高了产品质量。
  营销模式也将不断创新。除传统的线下销售渠道外,线上营销将成为预制菜销售的重要途径。直播带货、社群营销、内容营销等新兴营销方式将使预制菜更精准地触达消费者。一些预制菜企业通过在抖音、小红书等平台发布美食制作视频,吸引消费者关注,进而引导购买,取得了良好的销售成绩。
  (二)多方协作,共创未来
  预制菜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。
  政府应加快标准体系建设,制定统一的预制菜国家标准,明确生产规范、质量标准、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要求。同时,加强监管力度,严厉打击违规生产、销售行为,为预制菜行业营造公平、公正、安全的市场环境。在产业布局上,政府可引导各地根据自身资源优势,发展特色预制菜产业,避免同质化竞争。例如,广东可依托丰富的海鲜资源,发展海鲜预制菜;四川则可凭借独特的川菜文化,打造川菜预制菜品牌。
  企业要将食品安全和品质放在首位,加大研发投入,提升产品的口感、营养和品质。通过技术创新,不断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,满足不同人群、不同场景的消费需求。在营销方面,企业要注重品牌建设,讲好品牌故事,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。以广州酒家的预制菜为例,凭借其深厚的品牌底蕴和优质的产品,在市场上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。同时,企业还要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,及时了解消费者的反馈,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。
  预制菜:迈向未来餐桌
  预制菜行业犹如一艘在美食海洋中破浪前行的巨轮,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。政策支持、市场需求、技术进步等因素为其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。但同时,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,如标准缺失、质量隐患、市场接受度不高等问题,需要谨慎应对。
  政府、企业和消费者如同船上的船员,只有三方齐心协力,才能确保预制菜行业行稳致远。政府要加强监管,制定标准,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;企业要提升品质,创新产品,满足消费者需求;消费者也要积极参与,提出建议,推动行业改进。
  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,预制菜行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。它不仅会成为餐饮行业的重要支柱,也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美味、便捷、健康的美食。
全国肉类工业科技情报中心站 肉类工业杂志社 地址:中国湖北武汉市江岸区堤角前街15号
电话:027-82319036 82359099 82359199 传真 :82319036 备案号:鄂ICP备14000012号-1 技术支持: 捷讯技术 后台管理

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231号